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很多,这里我们稍微介绍几个。
第一个是,信念偏差。它指的是,当我们看到结论可信就会下意识判断推论也可信。换句话说,就是在判断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时,我们的思维更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而非“此观点是否合乎逻辑”。
举个例子。有这么一段推论。“所有的狗都是动物,德国牧羊犬是动物,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狗。”
很显然,这段话的逻辑是错误的。依照这段话的思路,我们也可以得出“猫是狗”这样的谬论。你看我是怎么推论的:“所有猫都是动物,德国牧羊犬是动物,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猫。”逻辑是不是一样?之所以,我们没办法一下子就听出上面的逻辑谬误,就是因为这段话的结论在主观上是正确的,而我们更习惯用经验和主观标准做判断而不是逻辑。
第二个是可得性启发。指的是我们会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当看完很多起地震、坠机或者虐童的新闻后,我们会整天想这些事。也正因如此,我们很可能高估了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还有买彩票,如果有人之前看了很多中奖新闻,等他买的时候,就会信心倍增。但事实上,并不想得越多,某事发生的概率就会变大。
第三个是圈内偏见。它指的对于外人,我们更容易发现他们的缺点。对自己人和外人,我们的评价会截然不同。我们容易把自己人的成功归结于勤奋努力,把失败归结于天公不作美。对于外人,他们的失败多半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缺陷,而成功了也不过是好运而已。像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就是如此。
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并不需要多少共同点就能构建出一个组群的身份和归属感。我们只需要通过扔硬币的方式将人群分组,这种偏见就能建立。在著名社会心理学实验“罗博的洞穴”中,22个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被随意分成两组。当两组产生竞争关系时,各组的成员们就很自然地向对手展现敌意。
第四个则是过度自信。它指的是人们过度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比如一些选秀节目的参赛人。一开始,信心满满,冠军舍他其谁。但等评委宣布他被淘汰时,感觉晴天霹雳。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常有一种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这种错觉使我们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要聪明要有能力。一个经典案例是1976年对美国高考生进行的调查。在这项调查中,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比一般考生更有领导力。既然一半以上的人觉得自己能力超过平均水平,那这当中,一定有人高估了自己。
以上四种信念偏差只是众多心理干扰因素的一部分,我们还会受诸如从众效应、损失厌恶、服从权威这些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扭曲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对观念的客观理解。
当我们能准确理解对方说什么时,我们下一步就要判断,这个人说得有没有道理。下面,我们就看第二个重点:如何评价别人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当理解完一个观念后,我们就要判断信息的可信程度。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信息本身,即什么情况下信息的内容是缺乏可信的。第二个就是信息来源,看什么情况下信息的来源是不可信的。
我们先看第一个,如何判断信息内容的可信度。
判断信息内容可信度的依据是个人观察和自己的背景信息。
我们自己的观察提供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的最可靠来源。因此,如果有人说的和我们观察到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怀疑。但我们的观察也不一定就准确。
例如,美国有个社团叫“无罪工程”。专门排查纽约的冤假错案。他们统计了让无辜者蒙冤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目击证人的错误指认。在没有DNA技术之前,有75%以上是因为证人的错误指认而导致了错判。而当年的证人们也都是言之凿凿地认定了凶手。
造成人们观察偏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牵挂着其他事件或情绪不宁等都可能引起观察的种种偏差。而一些物理条件,比如光线昏暗、环境嘈杂,也会导致观察结果的偏误。
但更不容易忽略的是,我们自身的信念和偏见对观察的潜移默化。比如,当某些相信灵异的人,被告知此地有鬼。她就很容易观察到鬼魂存在的现象。又比如,我们熟知的教育实验。如果老师一开始被告诉,她所教的班是精英班,她会发现这个班级学生的作业确实优于平均水平,即便这个所谓的精英班只是随机分配的。
最后要说的是,记忆像观察一样并不完全可靠,除非我们以可控的手段记录了我们的观察。正如多数人所了解的:记忆也可能具有欺骗性。所以,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总要保持警觉:他们记忆中所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是他们曾真正观察到的。
然而,尽管第一手观察并非绝对可靠,但它们仍然是我们最好的信息来源。任何与我们自己的直接观察相冲突的报道,都要经受我们严格的质疑。
除了依赖个人观察来判断,我们还可以凭借自身的背景信息。
我们总是基于背景信息来评价各种报道。这里背景信息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事实或者是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事实。
这里我们要分清一组概念,就是事实和观念。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是事实,“足球比篮球更有趣。”就是观念。
其实事实就是一段可以被证伪的陈述。它不一定是真的,但它可以被检验。如果有人说,足球是方的,这也是事实。只不过经过我们检验,这个事实是假的。而观念则不同。它表达的是一种主观看法,无须证明,也没办法检验,而且每个人的看法还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足球比篮球有趣,而有的人则相反。这就是主观看法。
而我们的背景信息依赖的就是被检验为真的事实。这种不以我们主观意愿转移的信息,才能作为判断信息可信性的工具。而一旦,某些信息与我们储备的背景知识发生冲突,即便我们没有亲眼看到,我们也可以直接怀疑它的真实性。比如,对于报道“北极附近有繁茂的棕榈树”,即便我们没去过北极,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是错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信息和背景知识相冲突时,也不一定就是信息不对,也可能是我们掌握的背景知识还不够。比如,如果有人告诉你,往灾粮中掺沙子可以真正救到灾民。这个信息就和大多数人的背景知识冲突。沙子怎么能救命呢?但实际上,清朝的和珅就是这么做的。某地饥荒,朝廷办粥厂赈灾,和珅去视察粥厂时,随手抓了一把沙土洒在粥里,众人不解。和珅解释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这能让那些想占便宜的人望而却步,让真正困难的人活下来。
所以,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除了要相信自己的背景信息,也要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意识自己是否有还不清楚的地方。避免这种糊涂的办法,唯有丰富我们的背景知识。只有掌握更多的背景信息,我们的判断才会越准确。而丰富知识的不二法门是: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