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从信息本身来判断可信程度,我们另一个判断维度是信息的来源。下面,我们介绍如何从信息来源来判断内容可信性。
首先问:它是来自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吗?
在讨论我们该相信谁时,首要的准则与下述两个概念相关:利益相关方和利益无关方。利益相关方指可以通过我们的信任获益的人;不以任何方式从我们的信任中获益的人是利益无关方。
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是值得怀疑的。比如,一篇报道房价将会上涨的文章,如果是地产中介发布的,它的可信度就比较低。虽然,不是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想骗我们,但从大原则来看。我们还是要在相信利益相关方之前,先相信利益无关方。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里至关重要的工具之一。这个准则或许是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最重要的引导。
但很遗憾,很多人选择相信一个人的言论,并不看是否为利益相关方。而是看发言人的外形、穿着、身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和果断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信任。但一个人是否诚实地表达观点,并不在于他今天是不是穿了一件白衬衫。
辨别是否是利益相关方后,紧接着要问的就是,对方是否专业?
那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呢?教育和经验常常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成就和职位等。要评价某位专家的资质,并非总是轻而易举的,而且不同领域的资质各不相同。但依然有值得一提的实用指南。
首先是教育。它包括但不限于正规教育。一个独立负责的机构在给这些人颁学位的时候,就已经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做过了审核。
此外,成就也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重要标志。但直接与当前问题相关的成就才是衡量专家资质的要素。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不一定就有资格公开发表关于女权、公立学校教育或者核扩散的演说。核扩散的问题可能和物理学有关,但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物理实验室里并不传授政治知识。
职位也是评价一个专家的指标。某个重要科学实验室的主任,哈佛大学某研究机构的主任,著作被其他专家引用。上述种种职位本身就是实质性的证据,表明此人就相关主题发表的观点值得认真关注。
当然,专家们的观点并不等于正确观点,即使最权威的专家也难免出错。但这已经是我们少数可以依赖的标准。我们要做的就是同意最权威的观点,同时足够开放,在面临新的证据时修正观点。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首先,在展开批判性思维前,我们要明白对方在说什么。要弄清他的论题和论证。定义清楚观点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也要避免陷入一些非理性的认知偏差中,影响我们理解观点。
理解完对方在说什么后,我们要从信息本身和来源,去确认信息的可信程度。对于那些与我们个人观察和背景知识有冲突的信息,我们要合理怀疑。然后,对于来自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和非专业的信息,我们也要保持怀疑。
最后,我们一定要指出的是批判性思维从来不是什么技巧或者工具。它是态度和技巧的结合。保持开放性、反思质疑、独立思考从来都是使用技巧的前提。只有思想上不阿谀别人,做自己的主人,才算掌握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