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onomic Channel
管理频道
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2
time:2020-10-20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免费和收费是有天壤之别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亚马逊网上书店在全球都实行了满额包邮的措施。比如你的购书金额要是达到了40美元,亚马逊就会省掉你的配送费。这种策略在全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包邮,很多人会选择多买几本书,以便凑够40美元。但是只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法国。原因在于,法国没有实行免费包邮,而是象征性地收取大约一美元的配送费。但恰恰就是这一美元,造成了免费和收费的天壤之别。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市场,免费和收费的市场。收费一块钱和十块钱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一旦免费,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市场。举个例子,有两种巧克力,高端的和相对普通的。高端的巧克力要5元,普通巧克力3元,人们可能不会太在乎这两块钱,倾向去购买5元的巧克力。但是如果高端的巧克力3元,普通的巧克力免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免费的巧克力。难道人们不在乎两块钱的差距,反而在乎三块钱的差距吗?显然不是的。

因为价格具有两种效应,经济效应和心理效应。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说,人们会去思考钱本身能够换取的价值。比如一件衣服售价一百元,现在只要50元,你就会去买,这是经济效应。很多广告商愿意花钱购买付费订阅的杂志广告,即使这些杂志的发行量不如那些免费派发的DM杂志,原因就在于,广告商会觉得,花钱购买杂志的群体,对杂志的认可度更高,收入也更高,广告的效益会更好。

除此之外,价格还具有心理效应。人脑都是懒惰的,免费其实是减少了人脑的决策成本。两种巧克力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就要去思考到底要买哪一种,这个过程是要耗费脑力的。但是当其中一种巧克力免费的时候,人们就不需要思考了,免费就是没有风险,选择它肯定没错。所以,完全包邮能让消费者不假思索地购买40美元的书籍,但是象征性地收费一块钱,却让消费者敬而远之,这背后就是心理效应。以餐厅为例,为什么现在很多餐厅的面巾纸都要收费呢?如果餐巾纸是免费的,人们就会浪费。如果象征性地收费一块钱,人们就会小心使用,虽然餐厅完全可以从别的地方赚回这一块钱。

免费的心理学效应导致了谷歌CEO施密特所说的“最大化战略”。所谓最大化战略,就是利用免费的模式,覆盖最大规模的市场。因为免费,淘宝打败了eBay。因为免费,谷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由于这个基数足够大,他们就可以通过设计商业模式的方式来获得收入。

我们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层面讲述了免费模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也讲述了谷歌通过免费所建立的“最大化战略”,那么,我们如何把免费变成某一种商业模式呢?接下来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来讲一讲几种常见的免费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也称作“直接交叉补贴”。

你通过某一种免费的商品或服务吸引人们来尝试,最后又通过某种盈利的产品或服务来让他们掏腰包。吉列剃须刀是其中的典型,当竞争对手还在卖剃须刀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送剃须刀。因为那个时候的剃须刀,刀片和刀架是不分离的,刀片用完了要洗,用钝了要磨,而吉列首创了可更换刀片的剃须刀,当你免费拿到了刀架的时候,就得为后续的刀片付钱。很多咖啡机的生产商免费地把机器安装到办公室里,但是当你购买咖啡的时候是要付钱的。

第二种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也叫做“三方市场”。

在这种市场中,用户永远免费地享用产品和服务,但是会有第三方来为此买单。

媒体广告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电视上、优酷上追剧,一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高达几百万元,但是我们不需要为此付费。那么谁为此买单呢?广告商。除了节目之间插播的广告外,广告商甚至会在电视剧中进行植入广告。同样,我们在网上浏览信息的时候,并不需要付钱,但是总有人会在互联网上购买广告,这就形成了用户,广告商,媒体三方市场。

第三种模式是“增值服务模式”,也叫“免费加收费模式”。

商家会推出一款基本款的服务,这项服务是免费的,但是只能享受基本的功能。如果你要获得更多的高级功能,就可以选择付费服务。

在数字时代,这种模式之所以可行,就是因为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施密特的“最大化战略”,只要用户的基数够大,哪怕只有10%的用户会付费,这10%的用户就能弥补其他用户的成本。

 “印象笔记”就是典型的例子。普通用户可以免费地利用印象笔记来做记录,但是如果你选择成为付费会员,你可以享受10g超大上传流量,并可以同步无限台设备。相比之下,免费用户只能同步两台设备。付费用户还能利用强大的在线演示功能以及名片扫描功能,很显然,有的商务人士很可能就需要这项服务。而这项服务一个月只要12块多,只要有5%的人愿意成为付费会员,完全就能弥补免费服务的成本。

第四种模式叫“非货币市场”,顾名思义,这种模式并没有货币的因素参与其中。

比如知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花时间洋洋洒洒地在上面回答问题呢?他们的问题回答得再好,也没有人为他们付钱。答案是,知乎是典型的“非货币市场”,大V们回答问题所获得的收益,会在其它地方体现出来。

比如,大V们可能纯粹只是想获得满足感。他们在回答问题并获得大量点赞的过程中,内心感觉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这就是他们回答问题的动力。另一方面,点赞数和粉丝数成了该市场的“货币”,比如某个大V的粉丝数越高,他就越有价值,从而越有可能获得潜在的合作机会。这个大V还可以通过写书开课的方式来获得变现。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种典型的免费商业模式,那么,这些模式具体有什么应用方法呢?接下来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针对前3种模式,讲解几种常见的可落地的方法。第4种模式,即“非货币市场”,并不直接涉及商业本身,故而不在此讨论。

首先,来看直接交叉补贴模式。

该模式的第一种常见方法,就是赠送一样东西,销售另一样东西。比如赠送产品,销售服务。比如,有个人笑盈盈地走进你说,这里有一款免费的剃须刀,只要你填一张信用卡申请表就能获得,而信用卡本身也是免费的。很显然,你开通信用卡之后所带来的长期收益才是他们的目标。电子游戏机则采用了赠送硬件,销售软件的模式。现在很多游戏主机的销售价甚至低于成本价,但是当你要玩游戏时,就要花上几百块钱来购买。甚至现在还出现了手机免费送的模式,但是他们的目的就是你使用手机的通话时间。

第二种常见方法就是满减模式,该模式是承诺给你赠送某种东西,或者实行免费,但前提是你必须达到他们的门槛。比如亚马逊的满额包邮就是典型,你要买满40美元才能够免费包邮,否则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运费。超市里面也常见这样的促销手段,比如有一款价值1299元的豆浆机,现在只需买满3000元其他产品就能免费抱回家。你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购物车,还差几百块就能买满3000元了,这台豆浆机不要白不要,于是,你又走向了超市货柜。

第三种常见方法是免费试用,免费体验。有时候你会收到,移动或联通打来的电话,说这里有一个免费体验的什么服务,可以给你免费开通,如果你不喜欢,一个月内取消,不会收你任何费用。你可能想了想,反正不要钱,试一下也无所谓,于是就开通了。过了一个月,你可能也就忘了这回事,而且一个月几块钱的费用也不多,你就这么用着了。

商场中到处可以看到免费试用和免费体验的例子。比如超市里,经常会为新生儿的母亲们提供免费体验的礼物盒子,年轻妈妈们可以拿走,一旦她们发现东西挺好,就会选择购买。杂志也可以免费赠阅,一旦你发现内容不错,就会选择订阅。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免费这个武器来打开消费者的体验,一开始就要收钱的话,势必困难重重。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种模式,三方市场。

从本质上说,这种模式是让一类顾客补贴另一类顾客。

前面提到的媒体是第一种常见的方法。国内的BAT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比如,百度的用户不需要为搜索付费,但是商家会在百度上购买关键词广告。百度的用户基数越大,它的广告价值就越高,关键词的点击成本就越高,这样的话,广告商就要支付更多的钱。所以,这就构成了一个绝妙的三方市场,互相促进。

淘宝的直通车广告也借鉴了这样的模式,用户可以在淘宝上搜索他们想要的产品,但是卖家可以通过购买直通车广告的形式给淘宝付钱。同样,QQ右下角弹窗广告,微信朋友圈广告,也都是这样的模式。

第二种方法是身份区别,它的特点是某些群体不用付钱,但是对另一个群体收费。其原因在于,免费群体可能就是吸引消费群体的关键所在。典型的例子就是酒吧,很多酒吧对女性群体是不收钱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才吸引了很多男性群体前往,而这些男性也非常乐意为酒吧掏钱。

同样的例子也可以利用在婚恋网站上,婚恋网站往往是僧多粥少,因此,女性用户可以享受更多的服务,而且永远免费。这样子吸引了很多男性用户的目光,而他们愿意为约见心仪的女孩子来付钱。

第三种方法是第三方增值服务。当你手上握有大量用户的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向第三方提供增值服务来收费了。网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网红们在抖音上和微博上开直播,做节目,引得网友纷纷观看。网友们不必像看明星演唱会一样为此支付门票钱,网红们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然而,当你手握几百万粉丝的时候,就可以联合第三方进行变现了。

于是,有的网红就会进行广告代言,由品牌商向网红支付广告费。有的网红甚至会和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店,通过直播介绍产品卖出东西,获得收入。

招聘网站也是一个例子。求职者们在招聘网站上找工作是不收钱的,网站甚至提供了大量工具,让求职者精心编制自己的简历。然而有了这些客户数据,招聘网站就可以向第三方,也就是企业收钱了。

接下来第三种模式,免费加收费模式。它的特点是提供增值产品,并希望有免费用户可以转化为收费用户。这种模式有四种方法来提高转化率。

第一种方法是限定时间,比如30天内免费,之后收费。这种方法的有利之处是容易实现。但是不利之处是,很多用户知道,既然有时间限制的,那么他们甚至不会愿意花时间来试用你的产品,因为30天一到,他们就得不到任何好处。

第二种方法是限定特征,比如推出不同的产品版本,基础版免费,高级版收费。比如前面所述的印象笔记的例子,免费用户依然可以永久免费,但功能有限,对于打算享用高级功能的用户来说,就要支付每个月12块钱的费用。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很多的,你可以同时服务好两种客户,而且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别对待。假如免费用户觉得自己需要一些附加功能,他们就会选择收费版本。但是,你需要创造不同版本的产品,而且需要谨慎拿捏两种版本的产品之间的区别。

第三种方法是限定用户数,也就是只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可以免费使用该产品,但是超过之后就需要付费。

比如现在的知识付费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模式。万门大学曾经推出这样的课程,该课程仅限500位免费会员加入,当然这些免费的会员要为他做一些推广宣传的工作作为代价,比如分享二维码到朋友圈等。一旦人数满了,就开始提价。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易于执行,也易于理解,也不用搞那些多版本的产品。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侵蚀自己的市场份额,因为限定了免费的人数,不利于实行“最大化战略”。

第四种方法是限定客户类别,比如微软公司推出的BizSpark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创业型技术公司利用微软的平台获得成功。微软规定,成立时间小于三年,且营业收入低于100万美元的小公司可免费使用,但是除此之外的公司必须付费。

国内的创业园区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模式。比如,某些大学所设立的创业园区,只要该公司内有本校大学生作为股东,成立时间小于三年,即可享受一定年份的租金减免,甚至是免租金措施。但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则按照市场价格来收费。

这种方法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了区分,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学习的是《免费:商业的未来》,这本书讲述了“免费”作为商业模式的崛起和应用方法。

首先,我们讲述了免费崛起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了成本下跌,而信息固有的比特属性,共同导致了零边际成本的现象。这使得信息时代的免费有了现实的可能。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免费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效应。因为免费,人们不需要付出决策成本了,因此,对于免费的东西,人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接受。这就导致了谷歌CEO施密特所说的“最大化战略”,因为免费,你的产品可以被最大规模的用户所使用,因此也能派生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接下来,我们讲了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具体方法。有直接交叉补贴模式,通俗来说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赠送一样东西,然后销售另一种东西,比如我送你一台手机,但是以后你打电话的时候,我通过通话费来收钱。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满减,比如满多少包邮,满多少免单之类的。还有就是免费试用,因为免费,人们会比较愿意体验某种产品或服务,而一旦他体验和接受了,他就可能会为此付钱。

还有就是三方市场,通俗来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比如互联网媒体,你不用花钱在新浪网上看新闻,因为会有商家在上面买广告。还有的场所对某些身份的客户是不收费的,比如酒吧对女性不收费,借此来吸引男性客户的光顾。博物馆对孩子不收费,因为带孩子来看博物馆的大人会为此掏钱。还有就是为第三方提供增值服务,比如招聘网站。

第三种模式是增值服务模式,就像某些软件,有基础版,也有收费版,收费版的功能会比基础版高一些。我们讲述了限定时间,限定特征,限定用户数量,限定客户类别,四种方法。

最后一种模式,虽然在商业上不常见,但是也极大的影响着免费经济的运行,那就是非货币市场。虽然说,这种市场没有货币的直接参与,但实际上存在一些别的因素,担当着货币的角色。比如知乎大V、微博、抖音达人的粉丝数和点赞数,博客的访问量,都象征着某种投票。这些因素担当着货币的角色,预示着某些资源比另一些资源更优质,而手握这些“货币”的人群,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进行变现。 


   Copyright © 2015 德恩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101385号
卓见 | 能力 | 关于DCG | 领域 | 博客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