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它属于个人的修炼,毕竟学习型组织是由自我超越的个体组成的。自我超越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品,主动去创造,而不是被动地生活。他们的目标背后是人生理想和愿景在驱动,而不是别人拿着鞭子抽他。很显然,自我超越的人有非常强烈的学习和成长意愿。
比如一个爱学习的孩子,面对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他可以熬夜通宵,也要把这道题做出来,这就是一种自我超越的人生态度,他在乎的是解决难题的征服感和喜悦感。而没有这种态度的孩子,面对难题时可能就睡大觉去了。
如何修炼“自我超越”呢?这里有3个方法。
首先是找到愿景。它是你发自内心的人生理想,是乔布斯所说的“一生所爱”,是你内心固有的追求,无需与他人比较,也无需他人点头认可。一个拥有愿景的人,他能放弃短期的享受,把精力投入到他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找到愿景是自我超越最大的驱动力,就像孙正义19岁时就制定了人生50年规划,立志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企业家,从而带领软银走到今天。2017年,60岁的孙正义在演讲中说,“觉得自己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依然保持着30岁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然而,有多少60岁的人依然没有找到愿景,从而就不会有这种自我超越的激情。
其次是直面真相。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困难,这时候我们容易启动“转移负担”模式,用一些自欺欺人的方法来填补挫败感,然而,打破这个负反馈的关键在于直面真相。比如成为大企业家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负反馈,出现瓶颈。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直面现实,硬着头皮把困难解决掉。然而,很多人会进入“转移负担”模式,用喝酒打游戏来逃避问题。
最后是运用潜意识。比如那些世界级游泳运动员就会想象自己手增大两倍,脚上长蹼,从而游得更快。这种“心中彩排”已经成为许多专家的常规心理训练。所以,通过个人愿景、直面真相和潜意识,个体可以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一个自我超越的人,会把自己的生命看成需要主动创造的艺术品,他具有强大的自驱力,无需他人鞭策。只有自我超越的个体,才能组成学习型组织。第二项修炼,叫做“心智模式”,它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有关世界运行模式的看法,也就是每个人习以为常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比如90年代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有的人说:“这都是骗人的!”结果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还有的人说:“这是一场革命,我们要拥抱它。”然后就有了BAT。为什么同样是这个互联网,不同的人看法可以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对于世界运行模式的解释不一样,也就是心智模式不同。
那么,如何修炼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的修炼包含两种技能,一是反思,二是探寻。反思强调自身的修炼,它的目的在于意识到我们的心智模式如何形成,并如何影响我们。而探寻强调人与人之间管理的修炼,它涉及到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交往以及冲突。
我们来看反思,一是要反思实践,也就是反思在实践中有哪些事情对你造成的影响,如果你只是在实践中行动而不去反思,你就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因为人们只有在某个实践结果出现问题时,才会去重视和反思,反之就会忽视它,从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是反思,而不去实践,最有效的办法是“做中学”。
二是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声称是这样,结果做出来是那样。比如有个人觉得自己挺乐于助人的,结果真有人找他帮忙,他却推脱掉了。其实,这并不是说他虚伪,他或许真的认为乐于助人是应该的,但真的去实践的时候,产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然而,这种不一致就是个反思的机会,想一想为什么会不一致?是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一个改进的契机。
三是要反思自身武断的倾向,因为人脑其实挺懒的,我们经常会武断地做出判断。比如一个人长得丑了点,你就觉得这人肯定是个骗子,这种“丑就不是好人”的心智模式,就是一种武断。这不,投资人因此错看了马云,漏掉了投资阿里巴巴的机会。再比如前面提到的运动鞋公司,老板一看销量下降,就简单地认为是促销力度不够。防止武断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推断路径做深入思考,你在推断的过程中有没有跳跃?推断的过程有没有逻辑?如果你把它理出来,能发现很多问题。
说完了反思,那么,探寻有哪些技能呢?
有一个探寻技能是“左手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我们如何经常在对话中,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绕着问题说,最后说了一大堆,问题还是没解决。比如,你刚和几个人聊完天,但是完了之后你总觉得这次聊天没有成效,要么没有互相理解,要么陷入僵局。此时,你可以尝试使用左手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