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2
我们先讲作者说的“第五项修炼”,也就是“系统思考”。
它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石,是它让五项修炼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
什么是系统思考呢?作者认为,系统思考是“对整体进行观察的修炼”,它是一个思考框架,用来观察相互作用的关联关系,以及其中的变化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线性思维,只能看到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下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比如倒水,线性思维只看到表面,也就是“我往杯子里倒水”。但是,对于系统思考来说,远不止如此。我们在倒水时,眼睛会留意着水位的上升,我们心中会有一个目标水位的预期值,当实际水位接近目标水位时,我们会减小水的流量,直到杯子满了,才停止倒水。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一个倒水的过程,被目标水位,实际水位,两者的差距,水流量等各个变量组成,当水位差距大的时候,就加大水流量,差距小的时候,就减少水流量,于是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
系统思考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简单的因果律,线性思考者认为,因为我倒水,所以水位上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出“因为这样所以那样”的简单结论。然而系统思考者除此之外,会看到水位的反馈,眼睛对水位的观察,大脑的判断,以及手对水壶的控制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从而从整个系统来思考问题。
在商业应用中,线性思考和系统思考会造成决策的不同,从而影响公司业绩。比如,一家运动鞋品牌在这几年的业绩越来越差了,他们的运营总监马上想到的就是做活动,因为他的线性思维告诉他,“因为打折,所以销量会上升”。当然,打折包邮,发优惠券,这些行为在短期内总是有效果,短期内销量肯定上去了。可长期呢?一波促销过后,销量马上又掉下来,他想着再来一轮促销,消费者也腻了。月底财务一算,打折促销造成利润被侵蚀,结果是赔本赚吆喝。其根本原因,就是线性思考:销量不行,那就促销,再不行,再促销。结果,整个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然而对于一个系统的思考者来说,他应该思考的是,销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这几年产能过剩,竞争者越来越多,同质化竞争导致毛利率和市场都在被侵蚀,也就是说,问题根本不是营销,而是产品结构。这时候他的应该跳出“促销就能卖”的简单思维,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问题,比如是不是应该对整个品牌重新定位,放弃千篇一律的篮球鞋,做轻跑鞋?要不要放弃男孩子的鞋,专门做女孩子的跑鞋?这时候,他可能因此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导致毛利率上升,毛利率上升提高了公司总体竞争力,最后公司根本不需要打折促销,反而抓住了新的客户群体,培养了良好的口碑。这就是系统思维。
那么,我们如何练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有3个思维模块,作者将其比喻为“积木块”,我们只需掌握这3个思维模块,就能跟搭积木一样,搭建起自己的系统思考体系。这3个积木块分别是正反馈、负反馈和延迟。
所谓正反馈,就是一种增长引擎,只要情况在增长,你就处在正反馈的作用中,我们常用“滚雪球”来比喻正反馈,雪球越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正反馈不等于正面积极的反馈,它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越来越好,一种是越来越差。
越来越好的正反馈,就类似良性循环。比如一家公司在创业之初,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因此团队士气高昂,更加努力,团队越努力,公司发展越快,大家士气就更加高昂。这就是一种越来越好的正反馈。
如果情况越来越差,恶性循环,这也是一种正反馈。极端的例子是,癌细胞的增长和扩散也算是正反馈,但它并不是对人类有利的。
所以,正反馈只能说明情况向着某个方向不断增长,不管这个方向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正面的。
如果说正反馈是一种不断增长的系统,那么负反馈就是寻求稳定的系统, 比如你在开车,速度越来越快,你会放开油门,轻踩刹车,以便减少速度,把速度稳定在一个水平。我们的身体要保持37度的恒定体温,不能太高或者太低。饿的时候我们会吃饭,吃饱了之后我们就停止进食。所以,负反馈的目的是保持一种稳态。
如果要消除负反馈,就要找出是什么导致了负反馈系统的出现,因为这个因素往往是隐性的,很难辨认。比如前面举的运动鞋的例子,公司发展受阻其实是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但这个运营总监却误以为是营销没做够,结果他越推,就越累。
最后一个积木块就是延迟,一个因素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是有间断和空隙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打开水龙头,准备要洗澡,结果水是凉的,你把水龙头转向热水,但是接下来的10秒里,水依然是凉的,于是你继续加热水,结果当热水到来时,水温却有88度,你被烫得跳起来,赶紧加冷水,但是又发生了延迟,水又变得太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微调后,你才得到了合适的水温。你的反应越是剧烈,就需要越长的时间来达到合适的水温,这说明,过猛的行动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它不会帮助你迅速实现目标,只会导致不稳定和震荡。
在商业活动中,也经常遇到延迟的状况。一项新资源投入到业务中,也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但是如果当事人没有意识到延迟的存在,就容易采用短视但无法治本的方法。比如新的产品开发,新的客户群体的培养,这都需要时间,而一个运营总监必须耐得住寂寞,否则他还会干出打折促销这种用力过猛的事情,短期内拉动一下销售额,还以为自己做对了。
正反馈、负反馈、延迟,就是系统思考的“积木块”,有了这3个积木块,我们就能搭建起系统思考的模式框架。然而,很多现象背后,它们的运行模式是一样的,很多基本的系统结构模式一直在反复出现,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常见的基本模式是“增长极限”,它从一个正反馈开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副作用,于是负反馈开始显现,从而使得增长逐渐放缓。一个企业的发展,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常遵循增长极限模式。然而前面提到,缺乏系统思考的人,他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总是强行推动正反馈的增长,却不知道,系统中出现了限制增长的因素,如果不把这个因素消除掉,那么再怎么强行推动,也只能事倍功半。
比如公司刚创业的时候往往是正反馈,增长迅速,势如破竹,但随着公司规模增大,人越来越多,管理成本上升,管理难题出现,这就出现了负反馈,所以很多企业做大后总感觉增长乏力,收入一直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怎么也上不去。一个没有系统思考的老板,他会想方设法继续推进正反馈,比如打折促销,招更多的业务人员,试图促进业绩增长,然而负反馈因素并没有消除,这种做法带来的是管理负担进一步加重,从而进一步拖累业绩。而一个看到了负反馈的老板,他的做法是解决管理问题,培养领导梯队,消除这种负反馈因素,而不是盲目推进正反馈。
第二个基本模式是“转移负担”,也就是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工作或学习上出现了难题,问题悬着难以解决,事业就出现瓶颈,负反馈就出现了。要解决负反馈,根本的方法就是直面难题,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才能突破瓶颈,继续增长。然而,啃硬骨头存在延迟,导致耗费心力,于是很多人倾向于把负担转移到一些看上去容易解决,却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上。其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大。问题越大,人们越依赖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越依赖这些方法,问题越难以解决,这里又产生了一个具有消极作用的正反馈机制,就是这些暂时的短视的方法,越来越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比如有个人在工作上出现了难题,要解决难题需要耗费心力和时间,这给他造成了压力,于是他就去喝酒打牌来缓解压力。但是喝酒打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难题还是存在。结果,这样导致了恶性循环的正反馈,问题没有解决,压力越来越大,然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工作越做越差,然后压力又越来越大。其实他要做的,无非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已。
以上我们介绍了系统思考,就是对整体进行观察,它是一个思考框架,用来观察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其中的变化模式。接下来了解一下另外4项修炼,分别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