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从古至今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频有异议,解释也是种类繁多。那么,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何种手段?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
那么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来解读管理,再恰当不过了!
态度篇:古时烹饪小鱼不能轻易翻动,多次搅拌鱼就会搅碎。
管理亦然。作为部门管理者,我们应秉承着勤奋努力、踏实、认真等精神面对这个岗位,我们懈怠一个小时,我们的部门伙伴就懈怠一天。所以应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来面对这份工作赋予我们的使命。
方法篇:烹饪时火候、佐料都很重要,如果没有掌握到位就不会烹饪出一道美味。
1、流程的设计和管控
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是先后顺序。我们用烹饪的角度思考一下吧。洗鱼、杀鱼、洗锅、热油、添加佐料、出锅、装盘。如果我们倒过来呢?联想我们工作呢,也是同样。同样都是流程上面的工作, 只要把先后顺序进行调整,需要的工作量就不尽相同。思考一下还有哪些工作流程,是我们忽略的而员工正在做错的。
2、员工辅导
烹饪里面很讲究火候,火候不到翻鱼,下面没有定型,着急翻到另一面,那么就容易煎碎,煎太久便会焦。员工成长亦是如此,员工成长是有节奏的,切不可着急,需循序渐进。员工成长太慢,需思考是否自己没有给予足够的培训、辅导。当然也可从施压与泄压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应找到周期的规律,以及工作节奏。在什么时刻加压,什么时刻为员工减压,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销售人员来讲,如果没有任何压力,说明自身目标感稍微偏弱,这时需要外界给予相关动力,促使其达成目标。而压力过大,又会使伙伴行动力减弱(心里负担过重,导致行动力减弱)。这时我们需要适当进行疏导。心理学中,压力来源分为3种:(1)指环境要求人做出改变时的个人感受;(2)对未知事件的悲观解释;(3)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
那么我们针对不同类型可以进行不同的疏导方式。
第一类:我们可以从态度和能力两方面进行疏导。辅导伙伴正向思考,环境要求我们改变,说明我们正在成长。成长都是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试着思考成长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第二类:我们对未知事件的担忧,其中百分之九十都不会发生,只有百分之十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真正发生那百分之十的时候相信我们可以找到方法去解决。敢比会更重要。
第三类:说明是工作压力过大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导致的,这是长期的生活/工作习惯导致的。我们需要帮助伙伴梳理是什么原因形成的:(1)工作流程 (2) 时间管理 (3) 生活习惯。并帮其梳理新的时间安排节奏,最好每天11点之前休息,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第二天才能保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我们不是一天的工作,是要长期的走下去。当然何时施压,何时泄压,针对谁施压,为哪位伙伴进行疏导。也是针对不同的人,空间、时间而具体界定的。
3、建立机制(部门规章、岗位分工)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指尊重规律!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国家制定相关机制,并不用太多治理即可运转正常,这是管理界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无需管理的管理),很多管理者/企业也在努力的想达到这个境界。其实部门当中也需要我们去思考,伙伴们如何达到自动自发,在经理主管不在的情况下也能运转正常。这就需要我们部门的管理者多去用心,建立起部门自行运转的机制,记得陈春花有部书中说到:“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个人目标是否跟组织目标合二为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讲无为而治指的也是“尊重规律”,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我们需要通循这个规律,关于部门管理,我们需要遵循的规律有哪些呢?例如:人员辅导、目标设定等。
管理是技术走向艺术的过程,说了很多管理的技术,再说说管理艺术。我们在制定硬性的工作流程、工作指标的同时也要去思考,是否有扼杀了伙伴们的智慧?管理越加的细致化、流程化,确实最容易去复制和管控。同时这样的管理环境下也最容易培养出相同的“人才”(关注点从管事到管人的提升),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做着相同的动作,却期待不同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们花的工资是雇佣的伙伴们的大脑,而不仅仅是双手。所以需要我们更多的包容性,更强的判断力:哪些是我们需要调整改正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倡导赞扬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