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谈管理
孟子的一生,孟子名柯字子舆,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 年),逝于公元前 289 年。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因家族没落而迁至邹地。后世知名的孟母“三
迁”、“断织”故事,说明孟子虽出世贫寒,但却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孟子早年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为孔子之孙、曾参门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年少时良好的受教经历,使孟子系统的接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淫,掌握了儒家文
化之精华,最终成为战国时代的儒家代表,于后世被人称为亚圣。
孟子成名后,便开始其“率领众门生,向诸侯游说王道和仁政”的传道生
活。尽管孟子在战国时代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在一些国家也受到过君王的礼遇,如在齐国曾一度位居三卿,但终因其思想不能适应当时弱肉强食、唯利是
图的社会现实,而一生都未被采纳。尽管孟子自恃甚高,曾说过“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各诸侯却普遍认为其言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但各诸侯却普遍认为其言论 迂远而阔于事情,属于好听而难以实用的理想主义。面对如此窘境,孟子放弃了游说生涯,开始与众弟子序“诗书”、作《孟子》,寄希望于后世名主。
唐代大思想家韩愈曾高度评价孟子:“尧是以传之舜,舜是以传之禹,禹是
以传之汤,汤是以传之文武周公,周王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不但将他媲美于孔子,更认为自他死后,道德之传承即中断亦。可见,孟子于学术修养上的造诣,一点都不亚于三皇五帝这些圣贤。
相对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孟子更关注人性的社会化实现。他大力推崇“人
性本善”论,并强烈主张君王们应实施“仁政”。而我们知道孟子生活的时代恰
恰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是人性丑陋面暴露最充分的时期。孟子能在这
样一个以力、以利做统治的时代,提出以礼、以理为人处事的思想,不能不说
其伟大。但更难能可贵处在于,他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能在社会秩序即将崩溃时,引导众人走向坦途。这种超越一般人的智慧与勇气,
实在值得后世所有人学习,因为这是一种积极人生观的伟大实现。
《孟子》管理学智慧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又一伟大先驱,其思想在继承孔子“礼仁义、忠恕信”
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的作用,认为好的治世思想,都能调动起人性
善良、谦逊的本质。而当社会中人人向善、人人为善之时,社会管理也就水到
渠成而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孟子“民重君轻、得道多助”的管理理念中。
接下来,笔者将选取《孟子》原文中最富代表的文章、故事,与各位看官
一同体会孟子于战国乱世间的治世哲思。
梁惠王篇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问孟子:我一生对国家尽心尽力,像河内遇到荒年就安置百姓到河
东就食。其他郡内也都如此治理,百姓们可谓生活安定。但为什么这么多年下
来未见我国人口增多,也未见他国人口减少呢?
孟子回答:我听说王素来喜欢战争,就说一个战争中的故事给王来听。
战场上战鼓滔天,两军已经短兵相接。战败一方的士兵丢盔弃甲,纷纷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后看没敌兵追来便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后站住,耻笑那
跑出一百步者。不知王是否认为跑出五十步者要比一百步者胆大呢?
“不能这样说,无论五十步还是一百步,两者都是逃跑啊”,梁惠王答。
孟子接着说:王既然明白此理,那就不必希望人民的数目比邻国多,因为
邻国国君也是这样执政啊!梁王听后,不禁哑然失色。
管理智慧: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引人深思。同样在企业管理上,很多企业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此类错误,认为自己能提供给员
工符合社会标准的薪酬待遇,便已属仁义了。当然,如果你跟那些拖欠员工工
资的小老板比较,的确非常厚道。但是,如果你想将企业做大做强,想召集更
多优秀的人才投奔于你,就要跟身边更多、更好的企业主相比。唯有如此,才
能使自己高瞻远瞩、声名远播,才能不断超越过去、实现强盛。希望所有英明
的企业家都不要再犯“五十笑百”的低级错误了。
不为和不能
孟子问幼童:你能肩负泰山而越过北海吗?幼童答:不能。
老者问幼童:你能折断一根树枝为我做拐杖吗?幼童答:不能。
孟子于是说:携泰山以越北海,世间任何人都不能做到;但为老者折断树
枝却说不能,此乃不为而绝非不能啊!
管理智慧:能力做不到而不去做,叫做不能;能做得到却不去做,实为不
为。人往往因为懒惰等原因不为,却谎称不能,实属滑天下之大稽。同样,很
多企业主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开始骄奢淫逸,又或害怕失去已有而小
富即安。这些都是难成大事者将不为谎称不能。当然,笔者并非抨击所有小企
业主,而是强调如果你拥有成为企业家的潜质,拥有将企业做大做强的资本,
千万不要被一些“身外之物”所诱惑,也不要被懒惰、怯懦等心态所征服。请坚定信心、鼓足勇气,用智慧与能量为创造财富、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
齐宣王问孟子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兴兵伐纣,是否真有其事呢?
孟子答:古书上是这样记载。“此等行为不是以下犯上,臣子又怎能这样做
呢?”宣王不禁说道。孟子继续说:伤害仁道之人为贼,毁坏义理之人为残,
贼仁残义之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武王杀了一个独夫,却未听说他弑君啊!
管理智慧:君为民而设,却不以民为重,即失去国君之位。夏桀商汤皆多
暴戾,故周武王兴民意之师讨伐商汤,完全是替天行道,又怎能说是不义呢?
唐太宗说: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管理者如果不能行使
好手中的权责,就会遭到众人声讨。同样对企业主而言,企业就是其家庭,员
工就是其家人,如果不能守护家庭、保护家人,也同样会遭受到家庭成员间的
非议,甚至是中层成员的倒戈。唯有爱家、护家,将家庭管理好、引导好,解
决好成员间的各种矛盾,满足多数成员们的合理需求,才能坐稳家长之位!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轼君也。”
公孙丑篇
堰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嫌自家水稻长得不快,便一颗颗的拔起许多。累了一天回
到家对妻儿说起此事,小儿子连忙跑到田里,看到所有稻苗都已枯死了。
管理智慧:天下之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法则,人为的去“帮助”它们,多数都会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企业管理同样如此,市场经济发展上百年,已经建立并完善起一套相对科学的经营法则。不是某个人、一句话就能改变其发
展规律的。新中国建立后发生的大跃进,影响几代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上个世
纪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大锅饭现象,最终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停滞不前。这些铁的事实一再证明了,在为看透经济发展顾虑、趋势之前,切莫强加干预、冒进
向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营企业主们更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向前在全球济体化的今天民营们更要充分注意这点
王霸之区别
那武力去征服别人,人们不是真心服气,只是力不从心的一时屈服而已。
用德行去感召别人,人们是心生喜悦,而诚心的去相信你。
王者出于诚心,真挚爱人而无意服人,却收获他人的信服;霸者出于武力,以虚名假意征服他人,人们也只是勉强屈服而已。
管理智慧:古人讲“王者仁心”,意思就是用仁心关爱子民,收获的是臣民
的信赖与拥戴;相反以“霸者权术”征服世人,得到的也只是众人口是心非。
想秦王以法家之术征服天下,却不到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就是他急功近利,丢
掉了治世的“仁心”。同样在企业管理上,企业主也要懂得“刚柔并济”之理。
一味的以高压政策治企,最终只能使能人尽去、员工怨留。只有在企业文化上
注重怀柔,在企业管理上执行法制,二者间相辅相成,才能使员工既能够尽职
尽责,又能够爱企如家。具体方法本书中已多次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原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善与人同
子路:有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真心向人致谢。
大禹:听见有人说一句善言,就用心记下,并向人卑躬致谢。
大舜更是伟大:有善言必与人分享,有善德必与人共勉。牺牲自己的私心
去服从众人的意愿,喜欢取人之善来要求自身。
舜从耕田、烧窑、捕鱼,一直做到皇帝,从来都取人之善作为生活准则。
管理智慧:圣贤之所以为善,就是因其好善的诚心、为善的谦恭从来没有
停止过。普通人取人为善、与人向善,也同样会收获和谐的生活。虽然企业管
理上有诸多严格甚至严酷的法规制度,但是这并不妨碍领导者在实际管理过程
中的与人为善。经常深入基层,关心员工生产、生活,使员工既感动又难以欺
瞒——此为善;经常向员工宣读企业管理条例、组织员工学习,防止员工因忘
记而犯错——此为善;面对员工不违反厂规厂纪的小错误,以批评教育为主、
惩戒处理为辅 此为善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不搞特殊 搞帮派以身作则惩戒处理为辅——此为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搞帮派,以身作则
的教育员工,从而上行下效——此亦为善。
滕文公篇
圣人亦为人
一天,孟子扪心自问:尧、舜、禹都是怎样的圣人啊!而我又是怎样的人
啊!如果我有志去做、持之以恒,相信也会成为那样的人啊!
管理智慧:有志者事竟成,事竟成必以恒心相佐。
圣人也是人,圣人之所以成圣,也是因为不断努力的结果。同样,在面对
世界五百强企业时,作为普通企业主的我们,除了羡慕与憧憬,更要立大志、
树雄心,坚定自己向他们的看齐的信心。所谓“成功”,从自然科学角度看,无
外乎具备“空间”与“时间”二者。空间指的是:促成一个人成功的客观因素
(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与主观因素(定志向、有能力、勤落实)相结合,
以构成成功的必要环境。时间指的是:一个人能否为了心中的梦想脚踏实地、
持之以恒,毕竟社会竞争残酷异常,而每个人都想成功,最终的成功者往往就
是那个用时最长者。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功有何不可能!
原文:圣者,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王良御马
赵侯命王良替他的宠臣奚驾车打猎,打了一天却没有任何猎获。于是奚向
赵侯怒斥王良御马不精。王良听后,要求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以证明其驾术。
果然不到半天,奚就收获了诸多猎物。于是又向赵侯赞美王良的优异驾术。
赵侯请王良专为奚驾车,王良婉言拒绝。赵侯一再追问原因何在?王良说:“诗
经上说车夫不失其驾乘之术,射手一发就会中的。然而奚要求我不按规则驾车,我实在不愿为不讲规矩的人驾车啊!”
管理智慧:君子守身以正,切不可放弃秉持的正道,去迁就权贵的不正。
同样在企业管理上,企业主也不能因对某个“宠臣”的喜爱,而视企业制
度于不见,任由属下肆意妄为。要知道,在企业中最大的权力并非企业主所有,而为受众人肯定的企业文化、管理规则所有。企业主也要在管理职权范围内行
事,切不可凌驾原则制度之上。当然,私营企业主或许拥有操控企业的绝对权
力,但长期以权力制约制度,就会使员工视法制如粪土,不去恪尽职守、尽职
尽责,纷纷围绕在企业主周遭明争暗斗,再好的企业也会受到重创。这就是为
什么正规股份制企业,企业股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的原因。而解决家族企业停
滞不前的根本法门也正是“有法必依、依法为工”而已。
大丈夫住的是仁道的广宅,立的是礼法的正位,行的是义理的坦途。
得志时,领导众人共谋发展;不得志,独自践行所守的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能称其为大丈夫。
管理智慧:光是位高权重,还不能称为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
企业主都希望自身健康、企业稳定,这样才能更长久的统帅众人、开拓向
前。为此就要懂得修身养性,孟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大丈夫的修身之法。企业主
不一定非要成为大丈夫,但是如若做到不淫、不移、不屈,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则可保证你身心康泰、益寿延年。不淫代表杜绝恶习、不移代表目标明确、
不屈代表坚持到底,不以物喜代表严谨求实、戒骄戒躁,不以己悲则代表百折
不挠的勇气。拥有这些,企业亦能在你的英明决策及正确领导下走向辉煌。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离娄篇
正人先正己
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就应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有缺点。
我管人,人却不听从我,就应反思自己的管理有没有问题。
我敬人,人却不回敬我,就应反思自己的敬意是否很真诚。
但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要在自己身上反省。
等到自身完全做好了,天下之人也就自然都会信服于你了。
管理智慧:人与人相处,好像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中人也会对你笑。接受过专业训练,无论在礼数、细节、背景等方面都做足功课,让企业主防不
胜防。此时就需要长时间的考察方能见真知,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任何一个英明的企业主都不可能完全信
任自己的属下——信任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执行。与此同时,企业主要用行动使
员工认为你对他信任有加——这样即能使员工感到关怀、做好工作,也能保证
企业的核心利益永远不会受损,一举双得之事何乐而不为之!
原文: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其恶。胸中正,则眸子
皓焉;胸中不正,眸子寮焉。听其言、观其眸,人焉哉。
征兆
国君无缘无故杀掉臣子,那么贤者就要离开这个国家;平民没有犯罪而惨
遭屠杀,那么士人就应迁别处。
管理智慧:任何事情发生前,都会有所征兆。君子处世,当见机行事,莫
等灾祸迫在眉睫,再去想应对之策。同样在企业管理及企业经营上,我们也要
做到未雨绸缪。通过阅读、学习,以及实践累积经验、智慧,从而观察出市场
发展之走向、员工工作之动向,这样才能取得经营管理上的主动权,以实现自
身的想法和理念。而在商战中,企业主更要明察秋毫,做到料敌先机,始终将
对手掌控在自己手中,真正实现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原文: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逢蒙射羿
夏朝时,有叫蒙逢的人向后羿学射箭。后羿非常大方,将所学倾囊而受。
蒙逢心术不正,在学成后趁后羿不备,差点将其射杀。
春秋时郑国派子濯领兵去攻打卫国,卫国战胜后派庾公去追击子濯。子濯听说后便对车夫说:“不必飞奔,我命保矣。”车夫害怕的说:“庾公武功盖世、
箭术高明,你却说能够保命,此为何意” “庾公的武艺是向尹公所学,尹公的箭术向我所学,尹公为人正派,我想他的学生也不会差到哪去!”当庾公追上子濯时,子濯故意说:“我因久病复发,拿不起弓弩,听凭将军处置。”庾公听后
略作犹豫,对子濯说:“我师承尹公,而尹公又向你学习箭术,我实在难用先生
所教箭术射杀先生。但是君命不可违,我不能因私费公。”说完抽出箭矢,向天
空连射五箭,又说:“如若再见先生,我必将不辱君命,与你决一死战。”
管理智慧:后羿所教非人,穷有一身武艺却为徒所害,这是羿之过失。子
濯因结交君子,方能保全一命。可见交友为人不可不慎。酒肉朋友仅限酒肉,
如托以重任,往往会事与愿违;君子之交虽淡若水,但如交付重任,亦会竭尽
全力。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主如果在选人用人上不能
火眼金睛,亦很难将企业管理的井井有条。同样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选择合作
伙伴,如何区分潜在对手,也是企业主的管理必修课之一。很多时候不能简单
的以眼前利益,作为划分朋友、敌人的标准,更要以职业道德、行业规则作为
评判能否合作之前提。“大义为利、小利致损”,这一点笔者在前文篇章中已多
次阐明,万望各位企业主时刻谨记,并作为交友之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