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子到底牛在哪
提到儒家,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儒家思想,那更是整个中国、
甚至东方社会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所在。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四书”,可以说是东
方世界里的“圣经”;儒家的诸多门生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无论在数量还
或质量上,都使自战国后任何其他思想门派难以望其项背。自汉武帝以来,儒
学一直都被历朝历代作为考察贤才志士的最佳“法宝”,而屡试不爽。进一步看
出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所占的绝对统治地位。为什么儒家思想如此重要,
为什么儒家士子在中国社会如此之“牛”,且看笔者下文分述。
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维护政权统治
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存在必然需要一种权威。原因在于个人逐利的无休
无止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导致社会竞争中的不正当行径。
当这种竞争出现就需要寻求解决之法。或者利用人情的、市场的办法于民间自
行解决;或者用法治的、暴力的办法由权威机构解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
这个权威机构就是政府。即便是崇尚自由竞争的西方社会,也一再强调政府职
能的重要作用,如行政调控、监督、外交等等。但因为政府在当今各国中的唯
一性,以及代表统治阶级少数人的利益,决定了其容易走向不受制约或难以制
约的歧途,这就会激化其和普通民众间的矛盾,进一步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不信
赖。这一点集中表现为普遍存在于法国、希腊等西方国家的反政府游行、示威
罢工等激进行为。那么,儒家思想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何独到之处呢?
首先明确社会需要政府,但政府更要廉洁高效。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数十年
中,广泛办学纳士,为统治者间接培养起诸多高素质的职业官员。也进一步提高了为政者的整体素质,为各国百姓谋得广大福利。道理很简单,官员的收入
来源于百姓(各种税收)。一个国家安定和谐、经济发展良好,百姓的收入自然
提升,官员的收入就会水涨船高。反之,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百姓连饭都吃
不上,官员又会有何收入。同时百姓众多,其中既有收入高者,亦有收入低者,
官员不能总与收入高者相比,这样只会越比越高,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政府
要教育官员与收入低者相较,这样既能心理平衡,也会因到出官员爱民、护民
的善良之心,从而带动百姓致富。这就是儒家于政府建设方面的基本主张!
其次,儒家注重民间私营经济的基础作用,同时也不排斥国家对重要行业
的调节干涉。国家是民众的集合体,代表了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有些国家
大事个人及民间团体都做不了,只有靠政府出面负责组织、运营与管理。比如
一些国防、交通、水利等关乎国计民生之事,虽然对百姓绝对有利,但民间又
有哪个高手能够单凭一己之力率领百姓亲历亲为之?此事由国家出面最好,亦
只能由国家组织。因此儒家充分强调国有经济对国家发展管理的重要。
在今天,儒家的“私有经济”已发展成为力量强大的民营企业。但即使民
营企业再强、再大,相对一国而言,他也是一个微观的组织;在经济领域中他
即是一个生产者——为国家进步、百姓消费而生产,也是一个消费者——为搞
活经济、自身发展而消费。作为微观组织的民营企业,无论何时都要听命于国
家,通过经济上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进步。
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代表中国文化
对于管理者而言,想要充分了解儒家思想,只要吃深、吃透“中庸之道”
这一理念,就可以“自命不凡”了。因为中庸之道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更代表了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中,相对偏颇而言,指适度、正确、恰到好处之意,管理学上指人的主观意识及行为与实物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符,从而达到较好的预想目标;庸,指平凡、和谐、平易可行,既无改过而又必须掌握的通常之理,有在问题处理上的
普遍使用之意。“中”、“庸”相合,意在证明“中”这一管理原则并非高不可攀,
反倒是平易近人、人人需要、人人遵守,适用于一切事物的管理维系。
孔子对中庸的解释: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
不为也。(论语—子路)可见孔子反对“过与不及”,主张“执中处世”。后世儒
子从不同角度对中庸做了大量的解释发挥,但究其本质仍是众口一词。中庸也
就成了之后数千年代表儒家思想的不易之论。
中庸之道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要走极端,抓住
问题的主要矛盾,寻求矛盾两端的共融点,使矛盾在融合中消化,创造出一种
顾及大多数人利益的解决方案。生意场上我们常说运作,运作不是使问题复杂
化、难以调和,而是通过有效的融会贯通,化问题于无形,找到利益共同点,
实现矛盾双方的携手共赢。为什么我们居住的神州大地被称为“中国”,除了地
理上的举天下之中含义外,更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国人“中庸、中正”的价值观。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期间,一直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是对“中庸
思想”的极佳诠释。即使在异常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庸思想同样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每个企业家都想将企业做大、做强,甚至达到市场垄断。但是无论从
政府的监管角度讲,还是从事物发展的循环规律来讲,垄断即便是最具诱惑力
的果实,但终究只是一个激发你不断进步的目标。与其非要做垄断市场、独孤
求败的英雄,遭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与质疑,不如鼓励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与
对手在竞争中互促共进。而当市场竞争只留下包括你在内的两三家企业寡头时,
你实际已经达到了垄断的目标,如全球饮料行业内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体
育用品市场内的耐克、阿迪达斯,汽车领域内的美系、日系、德系三大类品牌。
同时,很多人将中庸思想理解为折中主义是不对的,折中主义是不负责任
的和事佬,是有利己思想的权谋之道。事实上,作为儒家鼻祖的孔老夫子,不
但不搞这种主义,反而深恶痛绝折中主义,他给这种人起名“乡愿”,“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较之于前文提到“狂者”的志趣远大、实践低能,“狷者”
的洁身自好、脱离社会,乡愿者表面上纠正了“狂狷”的两极倾向,实则将“狂
狷”两者身上的优点消失殆尽,充满了虚伪狡诈。乡愿者志趣底下、行为龌龊,两者身上的优点消失殆尽,充满了虚伪狡诈。乡愿者志趣底下、行为龌龊,
却总能装模作样,善于逢迎、讨人喜欢,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伪君子吗!可悲
的是,此类信仰缺失、随利而为、八面玲珑、随声附和之徒,却在当今社会大
行其道、颇受追捧,不得不叹世风日下、愚民过深矣。
再来探讨下“儒将”、“儒商”的问题。众所周知,将军是以战争为职业的
人,战争就要杀人,杀人可不是儒家鼓励的行为,但为什么有儒将之称?儒将
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历史中如孙膑、小说中如关羽。他们杀人是不得已而为
之,是在矛盾难以解决的前提下,为重建社会秩序不得不做的选择。杀人是为
重建和谐社会的无奈之举,这才有了儒将之说。同样的,儒商在现代商战中不
免也会致人于“死地”,但却是为了保护自己、重建一方商业秩序的无奈之举;
他不会使用尔虞我诈、阴险毒辣之手段损人利己,而是在遵守法律、规则前提
下的揣摩权谋、阴阳捭阖,尽显儒商的大胸怀、大智慧。
儒家思想之义利观最适宜社会发展
数千年来,儒家欲行正义于天下,以义治国、以义正心,以义重整社会秩
序。是基于儒学对“义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利生”的认识。所以才有了后
世儒生“好比为人,内心主敬,以义规范言行,敬义一立,即可收不习无不利”
(坤文言)的言论。无不利,正是敬义即立带来的实际效果,利为义所用。或
者说,义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利是手段方法也是中间过程。
儒家强调先正名以正义,但并不反对获利。一是因为在一个秩序井然、伦
理和谐的社会中正名正义本身就可以带来好处,更可以实现功利。而是因为孔
孟思想都主张社会分工,所谓“行义者君子之事,谋利者小人之事”。孔子说:
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说:有劳心、有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董
仲舒“三年不窥园而意在经传”,就是这种社会分工论的形象说明。由此可见儒
家并不反对求利。原因在于君子不当以功利为事,而应从事大者本者,其小者
末者,自有小人谋之;在于儒者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主张从事本体,而末者
够用就好。正秩序、正人心、正世风、正根本——由此看来,如果人性真的本
善,儒家的义利观的确可以保证社会发展的井然有序。但可悲的是,孔子在世
之时,天下君子言利、君主趋利,上行下效、诸侯争锋,天下已然大乱伊始。
朝代儒家想为治国之基仍需赋法家的行为规范家的而后历朝历代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基,但仍需赋以法家的行为规范、兵家的
军队建制,纵横家的外交政策方保国之无恙——此点必须如实说明。
发展到现代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在支撑着各行各业的有序发展。以商业
为例,为什么在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尽显尔虞我诈、违法乱纪等乱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商者在义利观上的短视,或者说是思想境界的狭隘。生产水平底
下、法制还未健全,商人不免就会在有限的资源内争得头破血流,商业秩序自
然混乱;生产水平已然提升、法制体系已经健全,但是因为长时间的无序竞争
带给商者的潜意识影响,缺少儒商思想的商人在竞争中少了一些赤裸裸的对抗,
多了些许小聪明式的尔虞我诈,商业秩序呈现出走向正轨的雏形;当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法制拥有强大执行力时,小聪明就已难成大事,商业竞争所需的
是企业主的大智慧,一味的价格战、低品质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消费者已开
始注重品牌、品质,商业秩序也日趋完善。用“民以食为天”之商业实例来证
明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的生活最离不开的便是一日三餐,而三餐所需食材的提供者便是农产品经销商,在我国这些商人的经营场所,从最早期的农贸市场演
变为城市社区的肉菜市场,再到中小型超市的逐渐崛起,一直到一个城市被两三家全球化经营的大型超市所占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原因就在于农贸、
肉菜市场的经营者多为小商小贩,这一群体根本不存在义利观念,只懂得贪图
小利,经营上免不了缺斤短两、以次充好,一旦出现市场纠纷又很难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毕竟我们的民法还没有完善对缺斤短两等行为的制裁,这就出现了
管理上的盲区。而超市的出现则会在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因为这一实体的资
源投入较之小商贩要大得多,其不会因些许蝇头小利而自毁品牌,同时还会树
立起符合市场发展的义利观;超市间的竞争又会给百姓带来实惠,进一步刺激
消费者涌入超市购买更多、更优质的商品,最终在商业竞争与并购的推动下,
一个城市就会稳定在“几家大型超市垄断,其余若干便利店共存”的经营局面。
以上就是儒家义利观配合法制进步所带来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儒家思想重礼制、讲秩序,很多人会说如此死板的思想,对现代化管理能
有何用?看来你还未明确制度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即使现代管理学都已承 认了制度在管理中的地位,不然也不会有近年来广为流行的“制度经济学”。好的管理体系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制度中,赋以严格的执行方能起到作用,没有制度一切都无从做起。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儒家的诸多言论都可
以结合实际落实为具体的管理制度。如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就可理解为:员工管理好自身,企业主治理好企业,政府建设好国家,民族的
先进文化因能给人带来物质、精神的双重财富,在通过市场经济之辅佐,就可
为天下人所信赖。孟子讲“若正人先正己”的言论,就是告诉企业主想管理好
企业就要首先约束自我、树立威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团结一心。
因此,切莫再讲“儒家文化只适宜谈教育,不适合搞管理”,儒家文化博大
精深、应用广泛,即便应用在企业管理上亦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是我
们要真正踏下心来,认真学习儒家思想,将其中的智慧转化为管理执行力、转
化为强有力的企业生产力。接下来就请看笔者为各位企业主量身打造的“孔子、
孟子、荀子”谈管理一章吧。